挂牌一年以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强势起跑,“制度创新试验田”首批果实初长成。今年,大连自贸片区再出发,聚焦十大改革创新突破口,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隆起对外开放新高地。
争取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积极向上级争取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多的改革自主权,争取在自贸试验区进行更多的先行先试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省、市下放自贸试验区有关事权的承接工作。改进和优化政务服务,确保做到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结时限原则上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限的40%。
积极筹建自由贸易港,加强与大连航运中心建设联动。积极开展大连自由贸易港的申办工作,全面对标国际先进自由港建设经验,在管理、贸易、投资、金融、航运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制度探索,深化贸易监管制度改革,推动一体化区域信息管理服务“单一平台”开发建设,积极开展智慧海关建设,探索建设“大连准自由贸易港”。
深化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改革,加强与大连物流中心建设联动。持续压缩货物通关时间,探索推行快速验放物流模式,提高非侵入式查验的商品品种和查验比例,通关准备、货物提离时间整体再压缩三分之一。拓展保税混矿方式,启动保税混油模式,试点按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推广“互联网+海关”、“互联网+检验检疫”综合服务窗口和企业自助服务模式,优化海关、检验检疫办事服务体验,提高口岸服务水平。继续免除查验没有问题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推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创造条件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压缩10%。扩大进口汽车保税仓储规模,探索进口汽车改装业务,促进进口汽车中转和转口业务发展。依托中欧班列和海铁联运优势,吸引日韩货物通过大连开展中转业务和转口贸易,推动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支持“中石化燃料油五大中心”发展。配合口岸部门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2018年底达到上海3.0标准。
培育新型贸易业态,加强与大连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联动。推进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保税备货、海运直购等功能完备的线下园区和以“自贸试验区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核心的线上线下交易体系。促进矿石、木材、生鲜、油气、粮食、保税油供应等大宗商品平台和分拨基地建设。
推进“小窑湾金融城建设,加强与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加速建设小窑湾金融城及国际商务中心民营银行、财产保险公司及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等,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出台支持融资租赁发展办法,吸引融资租赁公司落户自贸试验区,并给予注册、财税政策扶持和业务开展便利。
加快实施“双自联动”战略,加强与东北亚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联动。坚持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建立“双自联动”机制,促进科技、金融、投资、贸易、产业多维融合,放大功能集成效应。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双创园区,打造面向东北亚青年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作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等金融政策试点,健全适应自主创新、适应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创新型企业需求的融资体系。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推进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日、韩、俄等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大优势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投资建设境外园区。组织一系列自贸试验区专题招商引资活动,推动国际项目合作,引进一批引领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高端产业项目和功能性项目。推进日韩在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项目尽快落地自贸试验区。
利用扩大开放和先行先试优势,推动自贸试验区产业能级提升。积极促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健康、文化等产业发展。围绕英特尔等重点项目,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建设半导体小镇等专业园区,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产业示范效应。围绕提高汽车产业配套能力和水平,加快对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线、关键零部件等项目的建设和引进。聚焦健康、文化等领域的新一轮开放举措,吸引现代服务业投资,提升外资利用质量。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监管体系。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改革审批方式,加强综合监管,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建立大连自贸试验区企业登记专属市场主体库和统计指标体系,深化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全面启动信用信息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系统建设。
对标国际营商环境标准,提升自贸试验区企业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加快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多评合一、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和区域性联合评价试点。符合规定的企业投资项目,从取得土地到获批施工许可全流程可在24个自然日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