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9年10月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后,专注从事于心内科与妇产科领域的数据集成与数据服务的医疗科技服务公司立达融医近日又有了新动作。
动脉网第一时间获悉,立达融医已于2020年5月完成由sig(海纳亚洲创投)领投、大亚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a2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深度布局。
成立于2015年7月的立达融医,基于对不同临床应用工作诉求的深层研究,先后开发临床诊疗随访记录系统、医疗数据分析服务系统、患者管理社区等智能服务,围绕单科室产业生态,构建出了相对完整的临床智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据了解,立达融医目前所提供的智能医疗服务在改善单科室产业效率与质量方面已相对成熟。2019年始,其已在国内多个省份的头部医院着手市场化布局。2020年,立达融医将全面加速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业务布局。
从临床路径切入,打通单病种单科室各环节上下游
在创业前,立达融医ceo许钧杰便一直专注心血管介入治疗和信息化建设领域,深知心内科的痛点。在国外名校完成生物力学本科和硕士学习后,许钧杰先后前往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临床医学与内科学(心血管),在这期间,还跨界了神经学、康复医学、金融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一个综合型专业人才。
“医疗的智能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医护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患者诊疗关怀、科室建设、临床科研等工作中。”许钧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医师协会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二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0余小时,其中临床手术科室每周工作时间最长53.30小时。
医生的加班常态除了与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的有关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日常工作时间分配不均。据丁香园数据统计,在专科科室,医生超过40%的时间被非临床事项占据,包括进修学习、行政管理、论坛会议等。
为此,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立达融医一直在探索如何改善医护人员繁杂的工作状态,致力于从筛查、门诊诊疗、手术到随访等临床路径切入单病种单科室的深度服务,用智能医疗与数据服务打通单病种单科室各环节的上下游,从而完成从数据集成向数据应用的实现。
立达融医现有核心团队近百人,国内顶级医学专家顾问团队40余人,力求在数据集成与生态整合的每一环节中嵌入最专业的医学理论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医生呈现自然、熟悉、贴合日常临床使用习惯的智能服务。其目前业务覆盖了智能系统、数据服务、术后随访管理以及产业生态服务等多个版块。
深化布局智能医疗服务市场
“标准化、结构化、专业化的数据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医护人员在查找、整理、收集数据时的繁琐与冗杂,同时又能在不断积累的数据群中衍生出更多的群组关系,然后适配到更多目前还处于未知的应用需求中。”在许钧杰看来,医疗行业如果想要迈入真正的智能化,必须首先做好底层数据工作,包括干净的数据、完整的数据以及颗粒度吻合的数据,后两者除了需要技术支持外,更依赖于临床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认可,因为智能服务的本质是解决医学与医疗的核心需求。
在智能医疗发展的底层数据规范方面,立达融医专门投入大量的人力与技术支持,设计多个单病种智能医疗知识图谱,包含数万个标准化结构数据维度,在不同应用需求的指导下实现数据颗粒自由重组,继而实现数据维度的重构。
仅在单病种手术操作层面,立达融医就创建数千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结构化数据维度,而足够细微的数据颗粒可以覆盖手术中99%以上的关键数据,其中超过95%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数据填写的错误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数据在一次录入后,在反复存储、查找以及整理方面至少可以节省55%的人工成本。
医疗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强的领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开始辅助医疗服务,进入智能时代时,早期的目的更多是优化工作效率,改善医疗服务的水平与环境,但最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医疗服务本身。
“智慧医疗的发展,必须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始终保证在医学与医疗层面服务的专业性,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需求。”许钧杰介绍,比如在构建单病种单科室专属字典时,针对打破“数据孤岛”、保证数据质量以及数据多应用、数据重复使用等医疗临床的多样化需求,立达融医要求必须做到更专业的规范与延伸。
sig投资人严庆隆也表示,无论是互联网医疗还是智能医疗,其发展在不同的科室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产品是否真正能匹配到临床科室的多样化需求。
>>>>
海纳亚洲创投(sig)
sig是总部设于美国的全球领先的量化交易金融公司,拥有独有的创新、严谨的交易理念和技术,是高性能、低延迟交易的全球领导者和创新者。30年来,sig在全球市场展开投资,尤其在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和交易方面享有国际声誉。公司全球员工超过1800人。sig 2005年进入中国,在中国拥有独立的风险投资团队,以自有资金投资中国的创新公司。
>>>>
关于大亚创投(taya ventures)
大亚创投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注早期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领域能源、人工智能、智慧机械、生物医药、快销品、农业科技、绿能科技、网络新媒体等产业领域,目前基金规模约为6000万美元。
作者:李成平